根据市委巡察工作统一部署,2024年3月19日至4月30日,市委第一巡察组对我局党组进行了巡察,2024年6月27日,巡察组向我局党组反馈了巡察意见。按照巡察工作有关要求,现将集中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巡察整改组织领导情况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局党组坚决从政治上看问题、找根源、定举措,高标准、高要求部署推动巡察整改各项工作。局党组会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究整改工作、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联系实际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治责任、纠正政治偏差。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压实整改责任。成立市经信局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局整改工作的领导,党组书记担任组长,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履行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承担整改任务的处室、局属单位,细化工作举措,认真落实整改任务。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整改实效。针对反馈问题逐项明确整改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整改工作督办机制和党组会定期通报制度,加强时时提醒和跟踪督办。加快研究出台支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以及加强理论学习、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注重长效,突出实效。
二、整改进展情况及成效
1. 关于“组织学习不全面不及时”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鄂发〔2023〕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武汉市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实施方案》(武办发〔2023〕10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开展交流研讨。二是局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分管领域联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机关各处室、各局属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全覆盖学习研讨《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三是局党组会集中学习《市经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印发《关于规范开展市经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等活动的通知》,突出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的学习研讨。四是编发学习周报40余期,与时俱进学习经济新概念和新模式,强化创新思维、产业思维、金融思维。
2. 关于“谋划和部署先行区建设工作不主动”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制定市经信局落实先行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工作分工,进一步细化明确2024年涉及我局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举措,经局第13次党组会审议通过,于8月26日正式印发先行区建设我局落实方案。二是定期跟踪任务完成情况。对照我局落实方案2024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局第14次党组会上通报工作进展情况,7个主要指标和19项工作任务均按时序推进。三是梳理调整相关工作目标。已将规上企业研发人员占规上企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标由2023年的4%调整为2024年的4.2%(错年数据)。对工作方案中其他设定的工作目标值进行梳理和排查,没有低于历史标准或既有能力工作方面的目标值。
3. 关于“推动新技术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赋能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加速软件应用推广。新组建3个工业软件应用创新联合体,获批国家级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在3家龙头企业、5家重点单位开展工业软件体系化应用。二是服务企业开拓市场。推动达梦、黑芝麻上市,协调格创东智、黑芝麻融资,组织达梦、东软、拙河、惟景三维等专场供需对接会;举办第二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民营企业“早餐汇”、“武创荟”、数字经济“场景对对碰”、“春雷大赛”等活动。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出台新一轮市软件专项政策,公开发布全国首个城市开源体系建设方案,组建市工作专班、成立软件处,统筹全市软件园区分级分类建设等。2024年1-10月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672.4亿元,同比增长16%,高副省级城市平均增速6.2个百分点,与先进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
4. 关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不够及时”的问题
整改情况: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一轮政策出台,按照规范性文件有关要求起草《武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已经局党组会、市政府专题会、市委专题会研究审议,向各区有关部门和局内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印发《武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5. 关于“工业互联网标识推广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强化工业互联网标识推广工作统筹,获批首批“5G+工业互联网”试点城市建设,发布《武汉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4-2027年)》,启动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贯通”计划。二是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行业覆盖扩面,新接入湖北鑫创(商贸物流)、马应龙(生物医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新获批长飞、亚为电子两个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举办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我为企业办实事”标识汉通应用场景现场会等。三是加大工业互联网标识政策扶持力度,对全市12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给予支持资金1600万元。
6. 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印发实施《武汉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点线面体”一体化推进思路,明确到2027年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截至2024年11月,“未来工厂”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等工作中,累计覆盖企业从530家提升至1262家,增幅达到138%。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试点的中小企业从3月底的300家增加至当前的817家,进入诊断咨询改造阶段的企业从3月底的179家提升至675家。
7. 关于“推动汽车企业向新能源转型动作较慢”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加强工作统筹。组建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专班;申报并获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推进地方立法,《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项目投产,新增产能12万辆。采埃孚汽车安全系统、博雷顿商用车、嘉晨电子、爱机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实验室等项目建成。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上线运行。今年1-10月,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26.2万辆,占比提升至39%,与全国水平(40%)基本持平。三是促进汽车消费。引导在汉整车企业推出9款新能源车型,支持参加汽车以旧换新活动,加大促销力度。推动汽车出口,1-10月,全市汉产车累计出口5.8万辆,同比增长46.3%。
8. 关于“推动重点产业绿色发展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加强工作统筹。统筹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成立全市绿色环保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印发《绿色环保产业链2024年“三进”工作目标任务》,编制完成《武汉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调研报告》。二是注重工作协同。与市生态环境局、青山区(武汉化工区)建立常态化联系制度,在产业、园区、企业绿色化转型及项目落地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项目共谋、问题共对、发展共荣。三是积极开展创建。引导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创建绿色工厂,主动谋划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创建,2024年,我市1家整车企业和1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武汉蔡甸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四是不断完善制度。起草完成《武汉市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9. 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统筹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加大统筹协调。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武发〔2023〕5 号),牵头成立“七万工程”工作专班,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分解下达131条工作任务。会同全市21个部门办理市人大 1 号议案(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案)。二是加强考核评价。会同市绩效办将基金、创客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指标纳入市级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开展工作督导。联合市发改委、市科创局等部门对全市15个区开展分区调研督导,推动形成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局面。先后向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报告全市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作情况,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截至10月,全市企业101.91万户,成为第5个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其中民营企业99万户,同比增长17.4%。
10. 关于“服务中小企业力度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构建市、区、街、站四级服务站体系。全市15个区均设立了区级服务分站,建成中小企业服务站656家。印发了《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和企业服务专员管理办法(试行)》(武经信规〔2024〕2号),明确了服务站及服务专员管理的总则、组织结构、工作职能等事项。二是大力提升“汉企通”知晓度和实用度。将汉企通平台建设升级费用纳入预算,用于系统升级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专精特新等服务版块;通过印发宣传页、制作短视频等在全市中小企业服务站宣传推广“汉企通”平台。三是加大政策贯宣力度。统筹协调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资源,依托“汉企通”平台组织开展“一起益企”、“一月一链”创投融资、中小企业“早餐汇”、“有梦想、到武汉、一起创”等中小企业服务活动百余场。编制“汉企通”政策包、资源包、活动包等181项,“点对点”推送至相关企业。
11. 关于“产业创新未形成合力”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加强整体谋划。4月中旬,联合提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拜访科技部、工信部等,争取工作支持。7-9月,联合提请市领导对全市各区逐一调研,组织民营企业“早餐汇”人工智能、软件和未来量子专场活动。二是推进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会同市科创局起草方案,8月下旬正式印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已通过专家论证会评审并开展建设。三是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7月23日,工信部在武汉召开全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座谈会。我局督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做好迎接工信部专家考核评估工作,得到专家组肯定。
12. 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园区产业规模。1-10月,全市园区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290个、190个。二是强化产业载体建设,破解承载空间受限难题。1-10月,全市整备工业净地18.9平方公里,优化提升工业园区27.8平方公里;“工业上楼”开工面积107.85万平方米。三是组织园区交流学习与产业对接,提升管理水平。赴长三角、大湾区开展园区产业链对接交流活动,邀请企业来汉共建园区。四是完善相关制度。印发“工业上楼”项目管理办法、产业引导指南等文件,研究制订《关于推进武汉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13. 关于“我市制造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按照传统、优势、新兴、未来产业分链条细化落实转型、培育举措,加快形成新增长引擎。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副省级城市排名第6位,较去年底前进3位;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6%,较去年同期提高30.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1.5个、5.5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33.6%,居所有行业首位。二是支持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今年以来,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兑现首进规、“小巨人”、双创示范基地、民营企业500强等奖励资金共12895万元。建立潜在入围中国民营500强制造业企业库,开展“一对一”调研服务。全市入围4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其中2家为民营企业,入围7家独角兽企业,其中4家为民营企业。三是加快推进工业新型技改试点。贯彻落实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工作方案,大力组织实施工业设备更新、加快“未来工厂”建设,积极服务和推荐20个试点项目。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4%,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2.4%。
14. 关于“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重”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步伐,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增34.2%。1-8月,我市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比2023年降低4.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企业工业产值占40家重点监测工业企业比重降低3.5个百分点。二是巩固光电子信息优势。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专项补贴政策。1-10月,全市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5972.4亿元(含软件),同比增长14.6%。三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出台《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细分领域年度重点任务清单。1-10月,未来产业规模约380亿元;以未来产业为驱动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30.6%,占规上工业比重19.9%,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
15. 关于“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不够主动”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印发《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细分领域2024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已成立武汉市未来产业研究院,举办全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有梦想,到武汉,一起创”等一批行业峰会和创新创业活动,召开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营造良好氛围。1-10月,未来产业规模约380亿元。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在汉落地。4月以来,围绕“打造完善深地产业链”专题,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开展调研,形成《武汉市打造完善深地产业链调研报告》。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已完成主舱控制舱实施方案,正在加快建设。中石化石油机械公司在东湖高新区研发连续满载5000型电动压裂装备,创世界最大规模压裂纪录。
16. 关于“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印发《2024年武汉市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重点任务清单》,明确“组织举办工业母机产业供需对接大会等重点活动”。二是举办2024“制造翘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工业母机武汉专场活动、激光加工设备供需对接会。三是打造产业发展载体,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车谷低空经济产业园、大桥低空经济产业园正式挂牌,明确建设方案。四是加力推动招商引资。举办2024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低空经济开放日、光谷低空经济交流暨招商推介会等活动,新签约项目19个,策划项目8个。五是印发《关于支持武汉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
17. 关于“服务大健康产业项目落地不够有力”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支持医药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靶向小分子创新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围绕核心技术和临床应用布局10个攻关项目,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二是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支持,推荐27个产品申报入选2024年湖北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9个产品申报获批湖北省首台(套)高端医疗装备示范应用。三是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印发全市体外诊断和化学药创新药产品目录,推荐35家企业参加省“制造翘楚”活动,组织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活动7场次,惠及企业130多家次,推动企业产品本地转化应用。四是召开光谷数智病理产业招商大会暨供应链对接大会,招引6家企业来汉投资,推动20多家企业聚链成群发展。
18. 关于“推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发展不够有力”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举办2024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推介航天产业基地投资环境,成功签约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二是向市委常委会专题汇报商业航天发展情况,按要求调度推进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印发《武汉市推进商业航天突破性发展若干措施》,出台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8条政策措施。三是加快项目建设招引,锂鑫智能焊接机器人项目开工,企业服务中心、产业孵化器等项目已经启动前期工作,衔接30余家企业到基地进行投资考察。
19. 关于“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认真落实市政府印发的《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要求,深入远大医药等龙头企业了解产业创新需求,组织马应龙等生产企业与医疗机构进行创新合作对接,主动联合市科创局、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对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生物创新药实施跟踪培育。2024年1-10月,我市生物创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43%,相对与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2023年生物创新药获批进入床试验的数量占比分别提升了1%、9%、1%。
20. 关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强化运行调度。每月组织召开工业稳增长工作会,研判形势、查找问题、明确举措;完善督导服务机制,成立8个工作组,对口联系15个区(开发区),及时协调有关困难问题,全力推动目标任务落实。二是开展“赛马”评价。对照省厅工业运行调度“赛马制”要求,制定市级层面工作方案,围绕工业生产、投资、企业培育、园区建设4大类指标建立评价体系,绘制“一表一数两图”,帮助各区分析梳理工业运行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质效提升。
21. 关于“统筹推动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力度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充分发挥市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统筹督促五个优势产业工作专班制定各产业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协调开展重点领域供需对接活动。1-10月,开展供需对接会等活动60余场。二是建立问题收集办理机制。督促各优势产业工作专班系统梳理工作进展及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时提请市政府常务会研究。7月9日,提请分管市领导专题研究“965”产业体系中我局牵头的7条产业链推进情况。三是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推出软件、低空经济等领域增量政策,推动北斗、工业母机、商业航天等7个产业集群参加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竞赛,成功获批汉南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10月,全市五大优势产业合计营收增长10%以上,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4.6%,预计全年产业规模7500亿左右。
22. 关于“行业安全管理的能力水平还需加强”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组织安全生产业务培训和测试。举办了全市经信系统安全生产培训会,邀请专家聚焦隐患排查重点内容进行辅导授课,并开展《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知识测评》答题测试,提升了行业安全管理水平。二是提升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业能力。编发《工业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重点检查事项指导手册》,明确了17个行业领域检查清单,各行业处室聘请安全专家对照清单,查摆问题,落实整改,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业能力。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防范管控指导。编发《工业行业事故高发重点领域安全防范管控指导手册》,明确了12个方面、80项重点管控项目和151项具体管控措施;编发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手册,强化了重点领域防范措施指导力度。
23. 关于“专项资金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够严”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兑现独角兽企业奖励,拨付资金700万元支持7家企业。二是根据《武汉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拨付专项资金1939.4万元支持31个项目。三是围绕高端装备重点赛道,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武汉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四是推进制定“新时期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数智领航企业奖励标准。五是印发《市经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2024年预算管理和经费支出工作的通知》,要求安全高效办理专项资金审核拨付,同时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绩效管理。六是印发《武汉市经信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资金管理部门、项目申报企业、第三方审计机构职责,同步修订完善相关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管理。
24.关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善’清理不彻底”整改不积极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积极赴企业实地调查取证、与当事人沟通协调,对12笔应收账款逐一梳理,形成应收账款问题整改台账。二是会同委托律师加快催收进度,分类施策。委托律师对12笔应收账款分别进行了起诉,并依据法律意见书及法院判决结果予以处理。三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促进中心财务管理办法》,规范往来款项管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25. 关于“审计整改责任落实不够”的问题
整改情况:一是提高站位,压实责任,对审计部门指出的问题,逐项梳理,认真分析,第一时间向各区(开发区)经信部门下发严格落实整改事项的通知,要求相关区(开发区)经信部门切实担负主体责任,举一反三,以审促治。二是聚焦问题,立行立改,积极衔接财政部门纠正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三是加强专项资金防控能力,加强第三方机构监管力度,严肃工作纪律,对出现问题的机构责令近2年不得参与市级投资技改专项项目审定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同时研究出台新时期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
三、推进巡察整改工作打算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落实“两个责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上来,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抓党建和抓业务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奋力在先行区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展现武汉经信担当。
(二)坚持对标对表,巩固深化巡察整改成果。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落实先行区建设专项巡察问题整改作为转变作风、推动工作的契机和动力,对标对表,举一反三,做深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坚决杜绝“集中整改、过关收场”的思想,将巡察整改作为一项基础性、常态化的工作,持续推进,抓好落实。
(三)强化责任担当,全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自觉把此次专项巡察整改工作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业和信息化、数字经济、军民融合、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等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按照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立足主责主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组织协调作用,强化统筹调度、机制建设和担当作为,打牢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基础,加快推进武汉工业高质量发展。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集中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果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联系方式:电话027—85319490;电子邮箱:332056170@qq.com;邮编:430023;邮寄地址: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560号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来源: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